
喜娜的母親又打電話來哭訴了,一邊抱怨父親留了一大筆爛債給她還,讓人覺得她對人生沒有希望,
弟弟覺得母親太悲觀,但母親說她欠了那麼多錢要怎麼樂觀…
因為喜娜是女生又是長女,所以沒結婚前媽媽就常常唸她不會打掃不會煮飯要怎麼嫁人?
也常罵她懶惰,這樣嫁出去會受夫家嘲笑之類的,
喜娜其實一直都很在意也很受傷,有時被否定久了,感覺自信沒了,也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。
喜娜永遠是媽媽訴苦的對象。卻沒想過她也需要媽媽的照顧與關懷?
她的心像被無數的針刺穿一般地疼痛,母親怎麼從沒想過要疼她一些些?
從小媽媽就不斷要求喜娜承擔家中的責任,放著最喜歡的書不能讀,每天做著數不完的家事,
媽媽疼惜的似乎只有弟弟與妹妹,總是因為某件事做不好而罵喜娜,母親好像不認為喜娜也需要疼惜。
好不容易喜娜努力的用公費留學,逃離了永遠愁容滿面,陰霾滿佈的媽媽,最終也找到了個疼愛她的先生嫁了,
她算是終於找到她該擁有的幸福,然而,母親卻仍像是擺脫不了的前世魂魄,
即便在她有了新生活後仍緊跟在後,總是以網路聯絡,罵著沒存到錢結什麼婚?
或是別人親戚家的小孩都不用父母操心,只有喜娜到現在她還一是無成,
也說大姑嫁得好,因為姐夫會賺……也許她只是無心,但是喜娜聽起來就是很刺耳,好像什麼都要扯到錢。
她開始害怕接到母親的電話,心底有股怨忿默默氾濫,孝順的心再也壓不住那些情緒,
她開始失眠,食慾不振,脾氣煩躁。
先生說她也應該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她說不出口,其實來國外,
有很多人問喜娜會不會想家,她常常笑著帶過說還好,但其實她並不會想家,
想到娘家只有負面的思考而已,她很慶幸有疼她的先生,也許是在這裡感受到溫暖,所以才沒有想家的感覺吧。
而對她母親來說,快樂好像是一種奢侈。其實她也很害怕自己會變得跟母親一樣……。
身為亞洲社會的女人,就某部分而言是相當辛苦的,通常是重男輕女的家庭,
努力為了家庭服務奉獻,前三分之一的生命,奉獻給原生家庭,
後三分之二,奉獻給丈夫、公婆與子女,從來沒為自己活過,更不要想有機會恣意揮灑自己的人生,
家中眾人的每一天都是踩在她的青春上度過的,如果又是遇到丈夫去逝或是破產的狀況,
細弱的肩膀更要扛起比她自己重一千倍的負擔。
然而,這一切的努力和辛勞,誰曾經給過她喝采與感謝?
死去的丈夫沒有留下什麼甜蜜的回憶,卻只留下一屁股還不完的債務。
而且誰曾經教她如何溝通嗎?誰曾經鼓勵並允許她表達自己的需求?
所以,她也只能用最沒有修飾的方式表達出她自己的哀怨和憤怒,因為這是她唯一可以發洩的方法。
誰曾經回過頭來,將自己的成長與她分享?這些都沒有的。
海德格說,生命是向死的向度,當生命的射線逐漸逼向末端時,任何人對生命意義的渴求都變得急迫。
母親付出了一生卻得不到生命意義的允諾,讓人窘迫、 悲傷與恐懼,
所以只能夠更加焦慮地用心中的怨恨來宣洩出這些情緒,
或許老媽媽只是想得到微小的允諾,讓她能夠相信她一生的付出是有意義與值得的。
然而,只是以媽媽表面上的抱怨去回應是無用的,
她生氣,子女也隨著她的情緒起伏,
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向是以智慧去帶領媽媽找到生命的意義,幫助媽媽看到自己寶貴的價值,
當你可以帶著媽媽看到一片不一樣的世界,做子女的不僅無憾,
雙方不僅可以解脫對彼此的禁錮,也都可以同時獲得無價的成長。
過去的父母不懂得用同理心與行為技術來幫助孩子,在教養中以打罵居多,所以他們長大了,也只學到用這樣的方式去表達情緒,
所以當我們看見父母過著不如意的老年生活時,第一個情緒就與父母當年看到我們不乖一樣,
我們會生氣,接著是煩厭,因為不能打罵父母,也無法教導指使他們,所以我們就只能用逃避來處理衝突,
然而愈逃避我們又愈充滿罪惡感,因此,這個惡性循環就難以擺脫了。
現代父母的教育方法多半是溝通、平等、民主等方式對待你的孩子,
譬如說常常給予正向的讚美,並鼓勵多表達、溝通,像朋友一樣常常談天說地無話不聊等等,
我們也可以把這些方法用在父母身上。
第一,多讚美母親的過去與現在的付出
這當然不是對小孩般欺哄式的安慰,而是要具體提出例子來,對她現在做的事情讚美說,
比如:「爸爸過世的時候,妳一個人帶著我們撐下來了,媽媽你好偉大!
其實當我覺得一個人在國外生活壓力大得透不過氣的時候,我只要想到媽媽你可以這麼堅強,我就覺得我也可以跟你一樣勇敢,然後我就會有更多力量!」
讓母親真切感覺到自己的青春沒有白費,她的生命在子女身上得到傳承。
當父母聽到這些話一定會不好意思,甚至會笑笑罵你幾句說:你是發神經了喔說這些?!
然而他們其實心裡會很高興。他們的生命意義與自信也會在吸收子女的讚美中一點一滴建構回來。
對父母就是嘴甜一點點,把對他們真正的感激說出來,兩方關係就會改善
第二,多分享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心情與感受。
與母親聊聊過去的故事,也問他當時的心情,並分享成年後的你與年幼的你對那段記憶的不同感覺,
或許應該要複習你們彼此交織過的生命,當一個人的過去沒有被遺忘與忽略,就能夠喚起當下的生存意義。
第三, 自己做改變行為模式的示範角色,
當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模式已經不適當,子女就該扮演提醒與示範的角色。
可以直接跟他們說「我只是在說給你聽,不是要你給建議或是批評,請給我安慰或是鼓勵,或者就請你聽我說就好了!」
多說幾次,漸漸地,新的互動模式就會建立。
其實當父母有心事,通常會以抱怨來顯露,子女要能夠聽出言外之音,父母的情感表達方式如果以負面居多,
孩子應該教他們:「如果你不要藉故罵我,其實我也是很想孝順你,順著你,
如果你換個方式說話,我匯更願意照著你的意思做!」
孝順對子女來說有時是一件艱難的事情,雖然心理千萬個希望父母是快樂的,
但又常常因為自己也需要父母的愛和安慰也無能為力而自責自咎。
父母是賦予我們肉體生命的人,在他們老去的過程中,子女若能協助父母圓滿他們此生的價值與意義,才是真正的大孝。
【食譜】鳳梨苦瓜雞
喜娜和母親這一家的故事就像是未烹調過的苦瓜,生澀苦悶根本無法入口,
然而生命尚未走到盡頭,誰永遠都有變好的可能,
就像喜娜和母親之間難以割捨斷絕的血緣。
此時需要的是醃漬釀過的老鳳梨,如同過去的故事來加以調味,輔以營養豐富的老母雞燉煮,
最終,一碗苦中帶甘,酸甜滋味濃郁湯將會熬成了…
祝福你們,喜娜。
(詳細食譜明日補上)
附註:感謝讀者喜娜的來信,告訴小熊自己的故事,銘感在心。